首页
首页 > 新闻 > > 详情

新消息丨保护“海洋绿肺”红树林

2023-04-22 06:48:43来源:新京报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考察调研,考察了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了解当地加强红树林保护情况。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就指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2022年11月,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时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红树林的生态作用和价值再次受到极大关注。

红树林有着“海洋绿肺”的美名,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和生态资源价值。为更好推进红树林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对发挥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料图)

1.红树林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国家法律制度体系。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实施“七大重点行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全面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举措,全面恢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面积为2.89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首先,红树林具备强大的生态作用和固碳能力。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大都有发达的树根和众多的气根,纵横交错的根系和茂密的树冠一起筑起了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抵御着热带海洋的风浪,在抵御风暴潮、保护堤岸、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红树林是多种濒危物种栖息地,候鸟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红树林还具有很强的固碳、储碳的重要生态功能,相对陆地森林,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和计算,红树林是世界上含碳量第二高的生态系统,平均1公顷储碳1000吨。研究表明,红树林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固碳量占到了全球总固碳量的5%。根据厦门大学科研团队测算,我国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汇能力可达每平方米4000克二氧化碳。

其次,红树林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一是生态养殖经济价值高。红树林里养分足、水质好,因此海产品长势好、品质高、个头大,具有别样的风味。近年来,我国湛江等红树林集中分布区域,逐步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在养殖塘里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林,修复红树林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互惠互利。二是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大。红树林保护区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生态旅游场景开发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多地以红树林为场景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景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打造成著名生态旅游区;湛江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将红树林旅游要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将红树林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碳汇开发潜力巨大。红树林具有很强的固碳储碳能力,相较于一般的工业减排项目,红树林碳汇项目具有更高质量的碳抵消作用。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开发红树林碳汇项目,发挥市场交易机制作用,最大程度提升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红树林资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2.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实践及进展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经济社会各领域组织和企业对碳减排的意识和压力进一步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碳汇开发和购买的意愿。数据显示,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因此,作为碳汇开发的主要方向,海洋蓝色碳汇的高价值碳汇属性成为碳汇开发的重点领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并称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其中,红树林的固碳能力尤为明显,属于较高质量的减排产品。因此,通过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增强红树林的吸碳固碳总能力,开发更多红树林碳汇项目,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

红树林碳汇开发及碳交易包括开发的范围、开发的标准、减排量的测算以及核算的标准,涉及一整套方法学和标准的研究。此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保护和增加森林的碳储量机制(REDD+)、清洁发展机制(CDM),直接或间接为蓝碳项目提供了市场机会,并先后在塞内加尔、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等陆续开发了CDM和VCS(核证减排标准)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2019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了我国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据海洋三所研究员陈光程介绍,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采用CDM的方法学《退化红树林栖息地的造林和再造林》进行减排量(碳汇量)的计算。将2015年-2020年期间利用企业生态补偿等资金实施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认证标准)和CCB(自愿碳市场附加标准)要求进行了开发。根据种植面积、物种、生物量和土壤碳汇量的估算,预计在2016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2020年4月-5月期间,海洋三所在红树林碳汇量调查基础上计算得出,截至2020年5月,修复后的红树林植被和土壤碳库中可实际产生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该笔减排量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查,通过了VCS开发和管理组织的评审,并被用于第一笔碳汇交易。2021年6月,海洋三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三方联合签署了“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中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运用的减排量参数与国内的情况不太一致,国际上现行的方法学是否适用于国内仍是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这也是制约红树林碳汇开发的痛点之一。因此,加强本土化的方法学研制,制定科学的减排系数和减排量测算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推进市场化保护修复举措,研究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施行,有效规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2022年,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0349-2022)行业标准(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我国海洋碳汇核算涉及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是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规定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红树林生态修复(包括造林和营林)过程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申报主体为投入非财政资金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企业、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且非财政资金比例占比为50%及以上。此次发布的《方法学》为国内首个针对海洋碳汇核证减排量监测、报告及核查(MRV)的方法学,将红树林碳汇正式纳入广东碳普惠体系并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解决了红树林碳汇的量化和经济价值转化两大难题,完善了红树林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3.红树林保护和碳汇开发面临的痛点及建议

“双碳”目标下,红树林的高固碳能力应该得到重视,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仍是吸碳固碳、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我国红树林总面积依然偏小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制约着我国红树林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发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面积为2.9万公顷,仅占全球的0.2%。其次,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所在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人地矛盾较为冲突,土地开发压力极大,经济活动对红树林及其适生地块需求旺盛,对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增加了较大压力。最后,市场化的价值实现途径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往往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责任,投入相关财政资金等方式进行保护,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实现途径不够多样,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因此,我们认为应完善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流程机制,通过市场化经济价值激励的方式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一是完善红树林碳汇开发的标准和方法学。基于我国及各区域红树林生长特点,在国家层面强化红树林碳汇开发的标准指导,推动形成适合我国碳减排量参数、碳汇核证减排量监测、报告及核查的标准体系。二是尽快推动全国CCER市场交易。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碳市场应尽快启动CCER交易,并重新评估放宽可用于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的CCER自愿减排量的时间门槛,以及抵消使用比例,扩大红树林碳汇(CCER)的市场空间。三是提高碳汇市场化价值。扩大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范围,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尽快纳入,提高对碳汇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碳配额分配机制,提高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激励企业更多参与碳市场交易;完善碳市场的交易机制,鼓励市场参与方多采用挂牌交易,提高碳配额及CCER交易的透明度,引导碳价适当波动,增加碳汇开发者的获利空间。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许丽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资源

课程

华北东北地区有降雪 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